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解

 

律航法师著述

 

五重玄义

佛学术语解释表

正宗分

佛十号解

〈至心精进品〉含义

〈发大誓愿品〉含义

〈积功累德品〉含义

佛三十二相名称

〈圆满成就品〉含义

〈国界严净品〉含义

〈光明遍照品〉含义

〈寿众无量品〉含义

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等品含义

〈受用具足品〉含义

〈超世希有品〉含义

〈德风华雨品〉含义

〈宝莲佛光品〉含义

〈三辈往生品〉含义

〈礼供听法品〉含义

〈大士神光品〉含义

〈歌叹佛德品〉含义

卅、卅一两品含义

〈劝谕策进品〉含义

〈浊世恶苦品〉含义

卅六、卅七两品含义

卅八、卅九两品含义

四十、四十一两品含义

〈菩萨往生品〉含义

流通分含义

〈闻经获益品〉含义

回向极乐偈

无量寿经讲解圆满开示

 

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佛’者觉也,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二觉悟名觉,对其智障。无明寝眠,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醒,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言自觉者,简异凡夫;导言觉他,别异二乘;觉行圆满,分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为佛,此佛字专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者,陈口音陈唱,目之为说,又称性而谈,悦所怀也。大乘者,简非小乘。‘无量寿’者,命限称寿,此佛从其寿命彰名。寿有真应二种,真即常住,性等虚空;应寿不定,或长或短。今此所论是应非真,于应寿中,此佛寿长,凡夫二乘,不能测度知其限算,故曰无量。云何得知是应非真,如《观世音大势至授记经》说:‘无量寿佛,寿虽长远,亦有终尽,彼佛灭后,观世音、大势至,次第作佛。’故知是应。‘清净庄严平等觉’七字,是酌采此经各译而名之。考此经自汉迄宋,十二译中以‘无量寿’为名者七,以‘平等正觉’为名者三,最初一译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最后一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其中惟吴译经名最长,计共二十字,此本系郓城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各译而成。故直合前后两名,未动一字,既非自造,又极现成,不但无混于古本,且亦有别于诸家,一唱经名,不但十二种原本名义咸括其中,即全经大旨亦了然心目。不但本经,即《阿弥陀经》与《观经》之大意,亦在其中。盖一心不乱,心作心是,咸莫非以自己无量寿之心体,合阿弥陀无量寿之大愿,以庄严自心,清净自心,以期普遍平等自觉觉他而已。‘经’者,外国名修多罗,此翻名綖,圣人言说,能贯诸法,如綖贯华,故名为綖。而言经者,綖能贯华,经能持筹,其用相似,故名为经。若依俗训,经者常也,人别古今,教仪常楷,故名为常,经之与常,何相关顾,将常释经?释言经者,是经历义,凡是一法,经古历今,恒有不断,是其常义,故得为常。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故欲明教体,当观法性。夫法性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心亦强名,土于何寄,然非心非土,而即土即心,取舍俱捐,见闻绝待,岂可横生计较,妄说是非。略标四义,以究法源:一自他不二义、二性相不二义、三因果不二义,四生佛不二义。自他不二义者,诸佛法身,遍周沙界,全自全他,不相违碍故。性相不二义者,《大乘起信论》云:‘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因果不二义者,此经言法藏比丘,方发愿已,空中赞言,必成无上正觉。又言众生一念念佛,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当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远同法华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以法性中因果不异故,究竟不可得故。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故欲明宗趣,当知因缘不离法性。如此经言,法藏初心先闻正觉,往生三辈尽发菩提、若不发菩提心者,则信愿念行四门不成安立。何谓‘发菩提心?’菩提训觉,举要言之,当明五义:一了知诸佛不离自心,自心常有诸佛成正觉故。一了知一切佛土不离自心,自心具足一切庄严佛土故。一了知众生一念佛决定成佛,一切佛念力所成故。一了知众生发愿求生净土,决生净土,一切大愿力所现故。一了自心既尔,他心亦然,有一众生不生净土不成佛者,是则我土不净我佛不成,我佛众生,三无差别故。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带业往生,永不退转,一生成佛为力用,故宣说彼佛所行所成及所摄化。言所行者,说彼佛本所起愿,本所修行。言所成者,说今所成法身、净土二种之果。言所摄者,普摄十方有缘众生同往彼国,道法化益,名为所摄。又今一切诸菩萨等,学其所行,得彼所成,同其所摄,名所摄矣。乃至具足往生正因之众生,只带业生同居净土,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诚因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

 

第五明教相:圣教不同,略要有二: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轮。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大小,故知是顿。又藉弥陀四十八大愿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众生,依斯径登不退。故当经法灭尽,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佛学术语解释表

 

(一)耆阇崛山:崛音掘,此云灵就(山名)鸟。山顶形似鹫鸟。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如来在此广说妙法。

 

(二)贤劫:即是现在劫。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

 

(三)阿阇黎:此云教授,有五种:一出家、二受戒、三教授、四受经、五依止。

 

(四)灌顶:灌者,诸佛大悲;顶者,上之义。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灌顶义。

 

(五)授记:佛对发菩提心众生授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

 

(六)三摩地:或三昧,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心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七)陀罗尼:译为持、总持、能遮,以各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

 

(八)华严三昧:万行因华,庄严佛果,名为华严也。三昧者,华严一真法界之三昧也,故称华严三昧。

 

(九)清信士:受三皈五戒,得清净信心之男子也。

 

(十)优昙花:此云灵瑞,花名。此花三千年开一次,佛出世喻此,俗所谓昙花一现也。

 

(十一)无央数劫:梵云阿僧祇,此云无央数。

 

(十二)阿惟越致:或称阿鞞跋致,即永不退转意。

 

(十三)伽他:此云句颂,有二种:一、通长行,二、限偈颂,三言乃至八言,必四句也。

 

(十四)俱胝:此云亿,一曰十万,二曰百万,三曰千万。唐三藏译定千万也。

 

(十五)焰摩罗界:饿鬼趣。

 

(十六)紫磨真金色:紫者色也,磨者无垢浊也,又金之精犹人之有圣也。

 

(十七)那由他:此方之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之别。

 

(十八)五逆:弑父、弑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

 

(十九)漏尽比丘:即欲漏色漏无色漏三界。

 

(二十)金刚那罗延身:此云坚固,金刚也。

 

(二一)清净解脱:普等三昧,所住之三昧、无垢清净、离一切之系缚而得自在。

 

(二二)栴檀:此云与乐,香木也。

 

(二三)南阎浮提:在须弥山南,有菩提树,因此得名,即南瞻部洲吾人所居之处也。

 

(二四)阎浮提:即南瞻部洲,当须弥山之南方,现时吾人所居之世界。

 

(二五)由旬:即印度旧距离之称,其距离约为吾人一日步行之长,合中国约三万至四万公尺之长曰由旬。

 

(二六)摩尼宝珠:即各色不同之宝珠也。

 

(二七)音响忍: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忍随浅深,差别为三,次列三名:寻声悟解,知音如响名音响忍;三地以还,舍诠超实,名柔顺忍;四五六地,证实离相,名无生忍;七地以上,柔顺忍无生法忍。二乘断生忍,菩萨断法忍,诸佛断无生法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

 

(二八)优钵罗花:青莲花。钵昙摩华,赤莲花。拘牟头华,黄莲花。芬陀利华,白色莲花。

 

(二九)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二无心定之一。灭尽六识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禅定也,乃不还果以上之圣人。

 

(三十)兜罗绵:此云柔软。

 

(三一)须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须陀洹又云预流,即初预圣流。斯陀含,此云一来果,断欲界六品思惑,一来人间,一来天上。阿那含,断欲界九品思惑,生五不还天。阿罗汉(为定性罗汉),此云无生,不来三界受生,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神通广大。

 

(三二)六反:即六次之意。

 

(三三)七觉;即念、慧、精进、轻安、喜、定、舍等圣道也。

 

(三四)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十信以前名邪定聚,到十信如空中之毛名不定聚,入初住名正定聚。人有三聚: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小乘法中论说不同,若依毗昙:外凡常没,名为邪定。五停心观、总别念处、软顶二心、名为不定;此等有退,故名不定。忍心已上,坚固不退,名为正定。若依《成实》:外凡常没,名为邪定。闻思二慧,行有退转,说为不定。(五停心观,名为闻慧,总别念处,名为思慧。软顶已上,说为修慧)。现见法空,永不退转,名为正定。大乘法中:善趣以前,名为邪定。善趣位中,数进数退,名为不定。习种以去,位分不退,说为正定。

 

(三五)梵雷:梵即清净,梵声如雷也。八种梵声,如彼《摩喻经》中说:一、最妙声,其声哀妙。二、易了声,言词辨了。三、调和声,大小得中。四、柔软声,其声柔软。五、不误声,言无错失。六、不女声,其声雄朗。七、尊慧声,言有威肃,如世尊重,有人声。八、深远声,其声深远,犹如雷震。

 

(三六)泥洹道:即涅槃。

 

(三七)郁单:成七宝横览成万物。郁单,即北俱卢洲。

 

(三八)五恶:五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三九)尪狂:尪音汪,嬴弱也。

 

(四十)茕茕忪忪:茕音穷,即单独,无所依靠也。忪:可怜之意。

 

(四一)自然纠举:纠音究,结也。

 

(四二)吾般泥洹:即吾入涅槃。

 

(四三)无碍无断:即不即不离之意。

 

(四四)六种震动:由神通力福德感动三千大千世界(旧译)动、起、涌、震、吼、击等六种。(新译)动、起、涌、震三种取形,击、吼、爆三种取声。二项共六种。

 

(四五)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檀:译言正遍知、正遍觉、等正觉等意。

 

(四六)赍:音基ㄐㄧ,拿东西送给别人之意。

 

(四七)匿曜:匿音ㄋㄧˋ,曜音ㄧㄠˋ。亲切的光照曜著。

 

正宗分

 

释正宗者,自‘大教缘起’品,至‘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品,总名正宗分。将开殊胜法门,特示显耀。复明如来出世之因,起教之本,为令闻者生希有想,生难遭想,断疑起信故。劝生极乐,不独此经,特准本文,更标胜义:(一)首明法藏广大誓愿。为令行者生担荷心,发起悲智,具普贤愿故。(二)次明法藏广大功德。为令行者真实心,广行方便,满普贤行故。(三)次明极乐依正种种庄严。为令行者生决定心,至诚回向,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故。(四)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

 

佛十号解

 

(一)如来:言如来者,彰其道圆。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二)应供:言应供者,显其灭极。证灭相应,故名为应。又证灭故,合受供养,故云应供。

 

(三)等正觉:言等正觉者,彰其解圆,余经中亦名正遍知也。正者是理,于理穷照,故名遍知。今言等者,是彼遍也,称理名等。正者,还是余经正也。言其觉者,是彼知也。

 

(四)明行足:明其行圆。明是证行。证法显了,故名为明。龙树说佛具宿命、天眼、漏尽,故曰三明。行是教行,戒定慧等,名之为行。此二圆具,故名为足。

 

(五)善逝:言善逝者,明其果极。善名为好,逝称为去。如来好去,故曰善逝。

 

(六)世间解:言世间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

 

(七)无上士调御丈夫:是化他能。能调物心,自调调他,调御中极,故曰无上。士者,是其人之别称。此无上士往善方便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

 

(八)天人师:天人师者,能授与法,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六道俱化,天人益多,以是遍举。

 

(九)佛:佛者是其化他之德,此翻名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

 

(十)世尊:言世尊者,此号是总。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世尊。

 

〈至心精进品〉含义

 

此品明法藏发心,亦从机感而入。我等今日闻是经已,至心回向无量寿佛,求生彼国,即与法藏比丘尔日发心无二无别,无量寿佛决定遥为授记,如世自在王所说:真实不虚故。法藏云:我发无上正觉,一切愿王从此出生,一切净土从此建立。才发此心,极乐庄严一时具足。故曰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所以者何?一切法不离自心故。

 

〈发大誓愿品〉含义

 

此品明法藏为一切众生而建大愿。当知诸佛国土,不离众生一念清净心而得成立。一切众生性本清净,本无生死,本来常住,无余涅槃。只因瞥尔情生,遂成流浪,头出头没,无有了期。菩萨悯之,发斯宏誓,为诸众生破除妄执,照廓心量,现自在力,显大威光,法性如然,非自外得。何以故?自性空寂,离诸恶趣。当知菩萨顺空寂心而严佛土,自性妙圆,具诸相好。当知菩萨顺妙圆心而严佛土,自性无碍,现六神通。当知菩萨顺无碍心而严佛土,自性无住,不可断灭。当知菩萨顺无住心而严佛土,自性无作,无有限量。当知菩萨顺无作心而严佛土,自性无外,譬如春风广被万物。当知菩萨顺无外心而严佛土,自性无内,譬如水镜悉现众像。当知菩萨顺无内心而严佛土,自性光明,如日普照。当知菩萨顺光明心而严佛土,自性平等,如香普薰。当知菩萨顺平等心而严佛土,故知四十八愿,无一愿而非众生本具之心。即以自心还严自土,如水赴海,如响应声,故法藏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空中即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以不可思议之因,起不可思议之果。当知不可思议之因,即不可思议之果。有志净土者须从此信入。

 

〈积功累德品〉含义

 

此品明法藏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众生无量,国土无量。菩萨随顺众生,经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沙佛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无量故。如是严净无量佛土,度脱无量众生,而实无佛土可严,亦无众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即非法界故,故云:以大庄严具足众行;又云: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斯则悲智双融、理事无碍,故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佛三十二相名称

 

1、足安平相       2、千辐轮相           3、手指纤长相     4、手指柔软相

5、手足缦网相     6、足跟满足相         7、足趺高好相     8、□如鹿王相

9、手过膝相       10、马王阴藏相        11、身纵广相      12、毛孔生青色相

12、身毛上靡相    14、身金色相          15、常光一丈相    16、皮肤细滑相

17、七处平满相    18、两腋满相          19、身如狮子相    20、身端直相

21、肩圆满相      22、四十二齿相        23、齿白齐密相    24、四牙白净相

25、颊车如狮子相  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27、广长舌相      28、梵音深远相

29、眼色如绀青相  30、眼睫如牛王相      31、眉间白毫相    32、顶成肉髻相

 

〈圆满成就品〉含义

 

此品明法藏比丘成佛‘时’、‘处’。曰现在西方者,不惟尔时名为现在,乃至于今以及后后无尽,同名现在,以佛寿无量故。

 

〈国界严净品〉含义

 

此品明国土殊胜。即前文无三恶道,及国土严净等愿所摄。

 

〈光明遍照品〉含义

 

此品明光明殊胜。即前文光明无量,及蒙我光明等愿所摄。

 

〈寿众无量品〉含义

 

此品明寿命长久。即前文弥陀寿命无量,及国中声闻寿命和数目亦皆无能计量等愿所摄。

 

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等品含义

 

前列等品,明宝树、音声、宫观、浴池、种种庄严。诸见闻者种种法乐,即前文不闻不善之名,人物严净,悉见十方,宫殿池流无量严饰等愿所摄。

 

〈受用具足品〉含义

 

此品明衣食诸具,随心化现。即前文衣服随念,所受快乐等愿所摄。

 

〈超世希有品〉含义

 

此品明色身殊胜。即前文悉真金色,无有好丑等愿所摄。

 

〈德风华雨品〉含义

 

此品复广明依报,及诸法乐,以尽前意。

 

〈宝莲佛光品〉含义

 

此品明佛身普现一切,随方接引,为后方往生缘起。如上种种庄严,种种佛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空中云,如水中月,如画所现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力故随众生心而出现故。当知一切众生所有神力,本与如来无二无别,特无大愿大行发起胜因,不觉不知,沉沦永劫。若能一念回光,方知家业具在,如入宝山,取之无量,如游香国,触处蒙薰,要须亲到方休,慎勿半途而废。

 

〈三辈往生品〉含义

 

此品明往生正因,即前文十方众生信乐发愿回向等愿所摄。首言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行者诚能于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一切众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乃至发真归元,成等正觉,惟此一念,亦无二念。《大智度论》云: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一念之力不可思议。如是念佛,即念是佛,即佛是心,非内非外,无缚无脱。尽山河大地,十方虚空,无一芥子许,不是无量佛现身说法处。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经中略说等差者,为方便接引故。惟此品含义甚多,兹设问答分别明之。

 

问:上辈何以专属沙门?

 

答:一切众生,由爱渴故,因有幻身;由幻身故,因有国土。舍家弃欲,爱渴净故,幻身亦净;幻身净故,国土亦净。《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应远离出家。故知出家为净土正因,以能远离不净故。

 

问:何谓发菩提心?

 

答:《大般若经》善现言:如来常说菩提,以何义故名为菩提?佛言:证法空义,证真如义,证实际义,证法性义,证法界义。假立名相,施设言说。能真实觉,最上胜妙,故名菩提。不可破坏,不可分别,故名菩提。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

 

问:既是心是佛,何须更立他佛?执相而求,反成邪道。——观佛

 

答:此为初机权示方便。假彼胜缘,成我净土。然即相非相,同归寂灭。妙观自在,现量无余。所以《大集经》云:若欲成就诸佛现前三昧,随所念处,即见如来,如取清油、清水、水晶、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好丑,影现分明。而彼观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然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菩萨亦尔。即复思维,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处,岂有转还。如是穷尽细微,情忘分别,豁然无寄,顿彻本来,是为观佛中道了义。

 

问:名字性空,云何持者即得往生?——持名

 

答:以性空故,故得往生,若有所得,便成系缚。众生以有所得心,轮转无尽。今此佛名,不从想生,非和合有,即是诸法实相,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议。然念佛不难,一心为难。直须念念分明,心心绝待,如是四威仪中,乃至上床、下床、大小便利,俱不得舍,一切是非得失爱憎,喜怒关头,惟一佛名,了然超越。久久成熟,见思自落,三昧现前,是为念佛究竟了义。

 

问:何谓一向专念?

 

答:‘一向’二字,约时间说,即自始至终,净念相继,无有间断;约空间说,即循一个方向,照直前行,迳往西方。若行者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不必弃舍有为,乃名专念。以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

 

问:何为净土正因?

 

答:净土正因有三:一者持戒: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故。二者发愿:行者须早晚向西礼拜,如朝帝王,日近日亲,发深重誓,愿命终时决定往生。三者修福:如《观经》言:‘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为是他佛?若他佛者,心外取佛,即成魔业?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虚妄不实,云何往生?

 

答:自佛他佛,总成戏论,人我相忘,自他不异。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众生依于业缘,幻有分段,如居屋下,不见天日。念力诚坚,幻缘斯净,如撤蔀屋,天日豁然,任运往生,还同本得。《首楞严经》云: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故知众生想力不可思议。

 

问:前发愿言,但得闻名,便获利益,此何得往生而论?

 

答:闻名虽获利益,然未得往生,终非究竟,以生死未断故。何如一念往生,直超三界,其为利益,孰可比伦。

 

问:《观经》下品,俱系生时积恶,末后回心。此云惟除五逆谤法,何以不同?

 

答:如实回心,一念念佛,无不往生,以佛本愿力故,但恐障深罪重,善友难逢,信愿难发。日光皓皓,不照生盲,恒河滔滔,难消渴鬼,是可惧也。

 

〈礼供听法品〉含义

 

此品明诸佛称叹,及十方菩萨往修供养受记作佛。即前文无量诸佛悉称我名,及他方菩萨闻名得忍诸愿所摄。‘觉了一切法’下十二句,是为净土正修行路。先达法性本来无我,则一切空寂,不与佛土而生违碍。次建妙愿具诸功德,则一切圆成,不于自心而生限量。有志净土者,须从此证入。世有执心是土,不信净土者,不知由心秽故,斯现秽土,由心净故,斯现净土。若无净土,应无净心,既不疑心,何复疑土。亦有执心是佛,不肯念佛者,不知未了之心,终不成佛;未成之佛,何由了心?惟了心者,方名成佛;必念佛者,方能了心。是诸菩萨,若已授记、今授记,尚乃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承事如来,严净国土。尔是何人,敢逃化外?更有虽闻经法,而自鄙劣,绝意往生者,不知一称佛名,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具足无上功德。佛有诚言,安可不信?当知疑根未断,即是罪根;信力圆时,全成福力。故云: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又云:更曾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大众珍重,莫负提撕。

 

〈大士神光品〉含义

 

此品明菩萨、声闻究竟成佛。即前文诸菩萨、天、人种种殊胜,及不更诸恶道诸愿所摄。观音、势至二菩萨,常侍无量寿侧,亦从本师转轮。故知东西二土,交相造化,娑婆为华,极乐为果,果必因华,华不异果。何以故?诸佛菩萨,依于众生而起菩提,依于菩提而成净土。若无秽土,净亦不成,以菩提心不自起故。是则不离众生有净土,不离净土有众生。净土众生,心心作佛;众生净土,念念往生。故观音云:‘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势至云:‘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皆与无量寿佛同一愿故。

 

〈歌叹佛德品〉含义

 

此品明无量寿佛为众说法,即前文随愿闻法诸愿所摄。问无量说法为是纯说一乘?为是兼说三乘?若纯说一乘者,何得尚有声闻众等?若兼说三乘者,何云二乘不生彼国?答:纯是一乘,别无三乘,岂独佛在七宝讲堂纯是一乘,乃至一一花中、一一光中、风声、水声、诸音乐声,亦纯说一乘,更无三乘。如《妙法莲华经》云: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特以众生根智有差,所闻各异,所证不同。故前文言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乃至甘露灌顶等。其得闻者,或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乃至不退转地菩萨。具如他译本说。是即顺余佛土,寄四果名。实在决定成佛,不取有余涅槃,以能回小向大故。

 

卅、卅一两品含义

 

按三十及三十一两品,总明菩萨所有行业,以尽前意。如是功德、如是愿力、如是智慧、如是神通,不离诸佛,普度群生,为欲严净一切佛土故,为欲成就普贤大愿故。是诸菩萨莫非十地位中一生补处,五浊众生,名且不闻,况乃得遇。今以念佛因缘,生彼国已,遍参知识,同觐法王,不历僧祇,顿阶不退。如此方便,希有难逢,粉骨碎身,莫酬罔极。问:诸佛各有四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今往生者当居何土?答:蕅益大师云: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九品,则生实报庄严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据此经现果而论,既生彼土,即同居净土亦具上三净土,因无量寿佛胜愿所摄故。无量寿佛胜愿,国土严净,故所以超出十方同居,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劝谕策进品〉含义

 

此品明世人以欲因缘,受苦无量,为令行者心生厌离,速求出苦故。如《大涅槃经》言: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为色声香味触故,从昔无量无数劫来,常受苦脑。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眼泪,多四大海。尽地草木为四寸筹,以数父母,亦不能尽。无量劫来,或在地狱畜生饿鬼,所受行苦,不可称计。抟此大地,犹如枣等,易可穷极,生死难尽。原其所自,皆由不能一心念佛求生无欲国土,遂至从迷入迷,愈趋愈下。如来大慈悲悯,为说此经,教人断欲因缘,一心念佛,直往西方,横截恶道。一切世人,以欲为乐,不知是苦。智者观之,唯苦无乐。所以者何?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是知无有即无无,无得即无失,无聚即无散,无生即无灭,是名极乐,是名净土。斯二法者,孰真孰妄?何去何从?定应自决,更莫因循,一失人身,万劫沦堕。

 

〈浊世恶苦品〉含义

 

此品明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即《观无量寿经》教人深信因果之旨。多有愚人不信因果,谚云:种粟得粮,种兰得香。凡事尽然,况于善恶。乃至念天得天,念佛得佛,即以一念为因,还以一念为果。何以故?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故。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恶。其一恶者,杀业所摄。其二恶者,盗贪所摄。其三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摄。其五恶者,嗔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十善。如他译本云,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盗窃,三者不得淫泆,四者不得罔欺,五者不得饮酒,六者不得两舌,七者不得恶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贪饕,不得悭惜,不得嗔怒,不得愚痴,不得随心嗜欲,不得中悔,不得狐疑。当作孝顺,当至诚忠信,当信受佛经,当信作善后世得福。奉持如是之法不亏失者,在心所愿,可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十善本为天业,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即转天业而成净业。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

 

卅六、卅七两品含义

 

此二品复引申前意,教人为善去恶,精心求度。世出世间,法法不同,莫不以为善去恶而为基本。净土,即至善之地。求生净土,乃止于至善之功。不入净土之门,善不可得而圆,恶不可得而尽。何以故?众生无始积习,熏染识田,结成五浊,如不净器,粪蛆满中,少加荡涤,便成美食,臭秽如故。生净土已,见佛闻法,证无生忍,既杜恶源,斯获善本。然后回入尘劳,弘宣正教,摄诸众生,往生极乐。是为善与人同,是谓明明德于天下。问:禅者恒言无善,儒言至善,何以不同?答:有善之善,对恶而言名,恶既不立,善亦不居,唯一真心,遍周法界。恒沙万德,寂尔周圆,圣不可知,所过者化,无善之善,斯为至善。至如口但说空,行在有中,恶业炽然,妄称无善,是行尸肉,是地狱渣。吾未如何,佛所不度。

 

卅八、卅九两品含义

 

此二品明无量光明遍照一切。极乐、娑婆同一法界,本无彼此,安有东西。山河大地,皆是众生目眚所成,若能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三涂六道,同时解脱。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及诸依正。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念,疾得见佛。《华严经》云:诸佛一以大圆镜,我身就如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是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名为见佛,实无见者,何以故?不可一体中互相见故。胎生者,谓处莲胎中,经久乃开。不如化生者,即得见佛闻法故。

 

四十、四十一两品含义

 

此二品明发愿往生,须了佛智乃至胜智,方名真信,方得见佛。以一切智不离自心,无我、无我所,凡圣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来成佛,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疾得见佛。若于自心诸智,犹滞疑情,不免心外见佛,虽修众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以不契佛智故。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惟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又如《宝积经》佛告净饭王言:‘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于此一切法,无动无摇,无取无舍,是名陀罗尼门。何以故?一切诸法,离自性故。大王今可于此法中,而安其心,勿信于他。’时净饭王等七万释种得无生法忍。世尊现微笑而说偈曰:‘释种决定智,是故于佛法,决定心安住。依于无所得,当得上菩提,晓知一切法。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无畏成菩提。’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菩萨往生品〉含义

 

此品明往生菩萨不可计数,皆是如来愿力所持光明所摄。所以智者大师临终令门人唱无量寿佛,及《观经》题目。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可得往生。况戒定薰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言讫称三宝名,奄然而逝。唐法照上五台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问修行之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照云:‘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当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二大菩萨因与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证无上觉。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慧日泛泊渡海,达天竺,至健驮罗国。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座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他如天亲《无量寿论》,马鸣《起信论》,智者《十疑论》,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赞叹,导往西方,决无欺世误人之事。何况我等生当像季,法弱魔强,独力修行,岂无错路。若复徘徊不信,深恋尘劳,如蛾赴灯,如鱼处涸,曾不需时,大苦随后。各宜猛省,无待他求。

 

流通分含义

 

自〈授菩提记品〉至卷终,名流通分。此经具无量寿全身,亦具一切诸佛全身,于此信入,即具一切智。故曰:闻此经者,于无上道,永不退转。至经藏灭尽,此经独留,众生遇者,皆可得度。是知三乘十二分教一网全收,更无余法。所以佛慈加被,殊异余经,奉劝后贤,普同信受。

 

〈闻经获益品〉含义

 

闻经之益,不可思议,皆是无量寿本愿力故,亦以本师威神加被故。凡有众生遇斯经者,其所获益,亦当如是。如云发无上菩提之心,乃至于将来当成正觉,各在当人,非为分外。即今灵山一会,不异曩时,无量法音,炽然常说。但能深信,决定往生,化导有情,普成正觉。

 

回向极乐偈

 

觉海周圆遍十虚,诸佛国土从中现,如影如响亦如电,毕竟安住常寂光。

归命西方大导师,我此身心不可得,平等清净绝思议,幻出光中一一华。

一一华中一一佛,普现一切众生前,佛身无量众无边,交参宝网惟心见。

愿我命终正智彰,上品莲华生彼国,七宝堂前击法鼓,闻中获尽陀罗尼。

奏诸天乐散天华,供养百亿恒沙佛,于诸佛前受记已,疾满普贤大愿王。

还入娑婆度众生,一弹指顷成极乐,我今念佛佛念我,我佛一体非去来。

须弥可碎海可尘,我此愿王无动转。

 

无量寿经讲解圆满开示

 

偈曰

 

刻刻:清净三业

时时:忏悔业障

日日:戒除嗜欲

月月:校量功课

人人:精诚团结

事事:勇猛精进

句句:消归自己

处处:无非佛法

 

中华民国四十四年元月十一日(即腊月十八) 

比丘释律航 敬述